导语:朝代的交替总会出现一批人,这些人有的事为了国家的兴盛去战斗,保卫祖国,有的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去传播思想,黄道婆是为了底层人民能够吃饱穿暖学习新的技艺把这份能够吃饱饭的手艺传承下去,让百姓们能在这战乱的年代生存下去,从小的贫困生活让黄道婆知道穷困的苦知道生活来之不易,等到她孤身一人来到海南学习技艺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全一心想要把纺织技术学习好,想要学习好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做好,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生活也让黄道婆更加努力的学习技术,这样才能够减轻压力,当时的棉花已经普遍种植了,原材料是充足的情况下纺织业也在飞速的发展。
黄道婆
时代背景
黄道婆生活在宋元交替的年代,江南本来是富泽的地方,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但是当时由于宋朝的政治腐败,当权的人只知道增加赋税不知道体谅百姓疾苦,刚开始宋朝和辽国征战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两国和解但是边外的元人又打了过来灭了辽国攻打宋国,宋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宋国打仗就需要钱财粮食,江南是富饶的地方自然这边成为被掠夺的地方,朝中的大臣只知道从百姓身上剥削,大难临头了还依然吃的话住的好每天过的很悠闲,黄道婆所在的地方很多百姓都逃走了,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无依无靠的,逃走也不知道去哪的人,战乱年代什么地方都充满了危险,黄道婆出生后不久亲人就去世了为了生存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干活就为了能够活下去,当时江南地区已经有棉花传进来了,棉花传进来以后这里的人学会了纺织,黄道婆也跟着干活,先从弹棉花开始慢慢的学习着。
黄道婆
命运曲折
黄道婆虽然手脚勤快会干活但是当时人们都穷,没有多余的食物养着她,没有办法她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当了童养媳,这样也能有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生存下去,到别人家里当童养媳就需要半夜起来做饭然后下地干活每天都很累,尽管这样她还是偷偷的学习着纺织技术,慢慢的掌握了纺织的流程,黄道婆很喜欢纺织机,纺织的原材料是棉花,但是棉花里面有籽,棉花籽需要用小弓一个一个的弹出来,这样费时又费力,浪费的时间多了织布的成本也就高了,普通百姓想要买一件这样的衣服也很难,黄道婆一直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当她听到海南的纺织技术更好的时候,年仅十九岁的黄道婆求着前往海南的商船带着她一起去,就为了学习更好的纺织技术,黄道婆坐着船离开了她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来到海南学技术。
黄道婆
黄道婆来到了海南的黎族,这里的人民热情的欢迎了她,她在当童养媳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挨打挨骂,这样热情的款待让黄道婆安心的留下来学技术了,黎族的语言和汉族江南的黄道婆不一样,黄道婆就努力学习黎族的语言,黄道婆学会她们的交流方式以后就努力的学习她们的织布技术,黎族人民倾囊相授,黄道婆每天都在专研这些织布的工具很是着迷,研究好工具就开始练习操作,熟练的把织布的流程过了一遍,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刻苦学习黄道婆终于学有所成了,黄道婆成功以后就想要回到家乡,教授家乡人先进的织布技术,黄道婆滑稽坐船来到这里满头白发的回到了家乡,带回了赖以生存的纺织技术。
回归故里
黄道婆告别了黎族人民坐着船来到了江南自己的故乡,经过战乱后的江南已经改变了样貌以前黄道婆是童养媳是有婆婆和丈夫的,经过三十年的岁月婆婆和丈夫已经不在了,黄道婆也没有儿女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她想要再最后的时光把自己学习到的纺织技术传播下去,这个时候的家乡纺织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后,当时去除棉花籽一颗一颗的弄出来费时费力,现在在黎族那使用擀的,一次可以弄出来五六个相当于节省了五六倍的时间,这些人很开心,但是黄道婆觉得还可以再快一点就开始研究纺织的工具,她想到了黎族一种脚踏车就利用滚轮的原理制作了脱棉花籽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快速把棉花籽脱离让棉花变得干净柔软,原来弹棉花用的是小弓用的是线绷的弓,这种方式棉花弹得比较慢而且不够松软,黄道婆把弓做大了线换成了绳子,这样受力面积比较大棉花也比较松软,每次弹棉花也省下了很多的时间,原来在织布的时候用的是手摇的,但是织布的纺车比较重费力气,黄道婆改成了用脚蹬的纺车能够同时纺三根纱,加快了纺纱的速度,产量很高。
黄道婆
织布是需要有图案有花色的,普通人家穿的比较简单,但是大户人家需要新奇的花样,黄道婆结合了丝绸的花色和黎族的特色织出了很多新奇的花样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先进纯熟周边很多人都过来学习渐渐的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播开来,这地方的纺织品除了名的好,由于节省了工时价格也相对于优惠,纺织业蓬勃的发展了起来,黄道婆的技术也传播开来。
黄道婆
总结:黄道婆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角色,在日夜操劳的情况下依然学习纺织,在看到更好的纺织技术的时候尽管出去有生命危险依然不畏艰险的开始了求学之路,学成归来又把自己所学的传下去,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黄道婆的技术改变了当时人们纺织业的落后,逐渐向机械化过度,解放了劳动力,让产量更高,普通的百姓也能穿上棉布衣服,让纺织业蓬勃的发展了起来。